有關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更改恒生指數期貨期權及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期貨期權的正式結算價計算方法的通函(MKS/EQD/02/22)
刊登日期: 2022-05-04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 電郵: | |
香港鰂魚涌華蘭路18號 | ||
港島東中心54樓 |
致: 行政總裁
歐達禮先生
歐達禮先生:
有關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更改恒生指數期貨期權及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期貨期權的正式結算價計算方法的通函(MKS/EQD/02/22)
本會對題述事宜表示反對,其原因如下:
- 本會不理會以什麼美式或歐式的期權,又或者以什麼方式交收,但是現在結算價是依恒生指數現貨價結算,為什麼不會影響到現貨股票市場參與者?為什麼不會影響到市場?
- 與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下稱「期交所」)的代表於022年5月3日會面時指出,只向30名機構投資者諮詢意見,而且是非公開諮詢。既然現貨股票市場參與者都是持份者,為什麼沒有向現貨股票市場參與者諮詢?
- 1986年成立恒指期貨市場,推出不久發現結算日收市前有人弄高舞低,所以期交所推出「估計結算價」(EAS)」,獲廣大投資者讚賞。不過現時推出這個政策,即是倒行逆施!
- 期交所代表以2022年2月結算日為例,點正收市與EAS比較出現很大落差,有期貨合約結算者出現很大的差價。本會指出,這是非常極端事情。不過,有輸家,自然都有嬴家,這是公平的現象。而期交所的舉例,明顯是偏幫一面的持份者。
- 如果收市價用最後分鐘計算,有機會容易造市。依現時全日交易時段每分鐘計算,就很難造市,表現亦為公道;
- 指數期貨期權用實物交收,但最終都係要回到期貨市場,即等於比機會大戶或機構投資者通過成交量細的期權市場從而去影響期貨市場;
- 計算方式邏輯並無一致:
新措施的計算方法,本質上與原計算方法一致,同樣採用平均計算形式,對期交所提出使用新措施能解決原有的期貨期權結算價與現貨價之差距,而導致價內值實物交收時出現直接虧損的情況,本質上没有重大分別;
- 人為操作風險提升:
期交所亦都理解(或同意此說法),將結算價由全日平均,改為新措施的最後5分鐘平均,將對降低結算價的不確定性。就此,本會表示,不確定性的下降,正代表人為操作的機會及風險上升,這是不爭的事實;
- 市場參與者的集中:
期交所亦表示,以現時的數據及資料顯示,參與此一產品的投資者,絶大部份(期交所表示為99%)為機構投資者。與整個市場比較下,原本機構投資者的人為操作風險已經較高,現時新措施進一步將此風險放大,目的何在?
- 新措施明顯對最後5分鐘的波動性(volatility)會帶來顯著影響:
-
- 由於每5秒進行一次取價,於此期間的波動將會提高,此波動會否牽動其他產品(例如引伸波幅、實際期指對沖活動、牛熊證因市場波動而間接犧牲、其他相連衍生產品等)?
-
- 衍生產品有機會相連,如牛熊證等,如果最後5分鐘被利用有可能引發其他衍生產品觸發收回價。
-
- 波動增加,對於各機構投資者、莊家、港交所等,於執行中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會否受到影響?
- 未來潛在影響
-
- 形象:以短時間內的波動作為產品的結算價格的定價標準,市場的直觀感受未必良好,甚或帶來負面形象,令人感受「價格被操控」,單一產品而影響金融市場形象,可能得不償失,要平衡考慮當中帶來潛在的整體影響;
-
- 其他產品以同樣結算方式計價的憂慮:儘管今天期交所強調新措施暫時只適用此類產品,但市場必定會產生其他產品以同樣計算方式計價的憂慮;
-
- 日後與其他產品的連動:主要由機構投資者參與的市場,代表產品的創意度必定足夠,日後如有新產品與現時的指數期貨期權進行連結,風險是否可控是未知之數;
- 如果期交所這次建議獲得 貴會接納,國際投資者定必對香港金融市場的公平、公正打上了折扣;
-
- 市場永遠有輸家和贏家,各自承擔各自的風險,理論上輸贏的機會均等。因為期貨期權本身是設有莊家制,這個期交所建議加上選擇性只向30名機構投資者諮詢,這明顯是不公平舉措。
如果對此信函有任何查詢,歡迎隨時致電本人( )或關注行業主任陳志華先生( )。
敬祝
安康
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
會長
王國安 謹啟
(陳志華 代行)
2022年5月4日
最新行業政策倡議
支持《職工會條例》修訂 鞏固國安根基
2025-04-24
回應證監會有關在香港實施無紙證券市場後某些費用的建議限額的諮詢文件
2025-04-23
有關建議修訂《證券及期貨(在證券市場上市)規則》的諮詢文件
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