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祖国15年,寄望新政府听取民意
刊登日期: 2012-07-12
香港回归15周年,笔者心情矛盾,兴奋得来又带点不满。
香港经济成就有目共睹,相对欧美经济衰退来说,香港的低失业率实属非常幸运。然而,面对贫富悬殊、地产霸权、房屋等问题,特区政府处理欠佳,有人因而怀念殖民时代的香港,笔者就不敢苟同。事实上,在每一个地区,这些问题都存在,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对于笔者来说,殖民地的香港代表着腐败满清的屈辱,作为中国人,今天香港人能够当家作主,实在值得自豪。事实上,回归以后,外人利用香港影响国内的政局几乎已是公开的秘密,大家生活在狮子山下,本应同舟共济,眼见某些人为了一些原则问题,长期和政府对抗,心裏也不太好受。
回顾过去15年,地产界是高地价政策的最大的得益者,发展商固然赚取天文数字的利润,投资物业的人亦受惠于资产及租金的上升,他们应是最无悔无怨的一群;零售界得益于中国扩大自由行及国内产品质检的诚信问题,而取得强劲的增长,前景乐观;曾经为香港开山劈石的出口贸易界,短期受到外围出口疲弱影响及人民币上升压力,需要经历严峻的转型,迎接下一次的增长,不过这也是外围经济疲弱之大气侯所致。
金融政策 落井下石
唯独是证券界,受尽天灾人祸的打击,回归15年,股市由极盛转极衰,近日成交频创新低至低于400亿,令人百感交集,不胜唏嘘。过去,特区政府屡以发展金融为重要产业,惟盲目国际化,政策严重倾斜外资,证监会,交易所及外资大户为少数的得益者,投资者受尽欺压,绝望而去,本地券商受尽逼逼,挣扎求存,逾10万相关职位陷失业边缘,数十万人生计受困,除地产外,金融业相信是贫富悬殊的另一标青政绩,因此赢得业界天怒人怨的回报,也是理所当然。
近年频密的金融危机,已令投资者及从业员担惊受怕和疲于奔命。从业员的职责是为投资者排难解困,趋吉避凶,如果错误阅读市场走势,只好说技不如人。可惜,过去的金融政策,非旦没有扶持本土券商,反而更落井下石。
一业两管、仙股事件、取消最低佣金和收紧证券条例,都大大削弱本土券商的竞争力,此等对大户倾斜的政策,更加有变本加厉的势态。收窄午饭时间、提出夜市期货交易,过程中罔顾业界的意见及民情,业界怨气冲天,不满情绪已达临界点。
单就过去半年,业界已举行超过3次游行,本会会长曾进行历史性的绝食,抗议港交所的恶政。发稿之时,相信梁振英政府已接任管治工作。令笔者感到欣慰的是,从选举前后,新政府予笔者的初步印象是走入群众、虚心聆听、面对问题、敢于承担和致力解决。
对于现届政府,本会将会联同其他业界团体以最大的诚意,继续为业界反映意见,提出建设性的方案,亦以最大的耐性,期望政府能够在证券发展政策上,作出良性的调整。
如政府能够听取民意,并顺应民情,则百众一心,百业兴旺,社泰民安,指日可待。
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顾问 宋荣耀先生
作者简介宋荣耀为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顾问,在证券及期货业拥有丰富经验,曾在香港金融机构担任要职,现为高信证券董事,负责管理及发展该集团之互联网买卖服务,证券、期货及其他相关业务。宋先生持有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系公共及行政学学士学位及香港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